【宏印法師講演集】中佛青季刊24期 P9-P13
人間佛教的根本理念
人間佛教其實是根本佛教的觀念,那是為了相對觀念才提出「人間」的說法。
接下來人談談間佛教的根本理念是什麼?這也有三個觀點。
佛教對於空間的觀念講十方世界:四方、四維、上下。時間的觀念就講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間佛教的根本理念就是:「十方世界重此土,三世生命重今生,一切有情尊人類。」這是我把它簡單這樣稱呼。大乘的經典常常提到十方世界、無邊無量世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娑婆世界。所謂人間佛教,其實也是佛教的根本觀念,那是為了相對觀念才提出人間這句話。世界雖然是無量無邊,可是與我們本身的關係最深刻的,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你想修行得解脫,離開當前的世界也很難實現,因為你現在就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呀!這個世界雖是五濁惡世,但是你當下並不能離開它,仍須從這個五濁惡世來解脫;就是求生西方淨土,也要在這五濁惡世進修道行,才能往生西方。所以根本佛教或是人間佛教的根本理念,一定要把握住。學佛的人,他的空間觀念,就是這個世界。佛教徒的人生觀是──重視我們當下這個世界;早期原始佛教的根本精神,應該是如此。
而時間觀念,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是未來。生
命是不離開當下的這一刻,所以一個學佛的人,能把握修持並發揮生命的意義的,應該是當前這一生,離開當前這一生,就沒有生命存在了,所以說「三世生命重今生」,就是要把握我們今生今世去修持,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很積極。多少學佛的人,把解脫的理想──要得涅槃,或者要往生,期待於來生,缺乏一種很積極的、很精進的意念;想要從今生就去實證、就去達到的意念不強。這就是對佛法的把握不夠,這種人生觀是嚮往他方世界,而忽略了我們現在所身處的這個人間。
再說「一切有情尊人類」,一切有情是凡夫,凡夫就是六道,六道眾生有三惡道和三善道,而人間佛教的根本理念,唯人道中的眾生能學佛,所以說,一切有情尊人類。「尊」是帶有一種尊崇、推崇、肯定的意味。肯定人類、肯定人間有佛法、肯定人間才能學佛。
佛在人間的意義
有人問佛陀說:佛呀!您到底是神還是人?佛陀說…
我們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認識,有沒有很深刻的感受?有沒有很親切的體會到佛在人間的精神?佛出現人間,成佛於人間,佛陀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也都是在人間修的。他生生世世以來,絕大多數的菩薩道都是在人道中修的,所以「佛在人間」這個主題就是佛陀觀的一種認識。在這本書中,提到一句話,是從阿含經中引錄出的,佛陀在經理面說「我亦是人類」。佛陀說這句話的因緣,是因為有人問佛陀說:佛呀!您到底是神還是人?佛陀說:我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我也是父母所生的,當然是人,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是人間的覺者。佛陀只是這樣形容自己,並沒說他代天行道,沒有說他是神的使者。
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對於人間的佛陀,也就是歷史上的佛陀,體會得很深刻嗎?我們一想到佛會不會把佛的境界都推到非常神聖而且很神奇、很玄、很高、很妙的境界去呢?覺得佛是聖人,萬德莊嚴,一想到佛就是神通變化、不可思議、隨類現身,都是這種觀點?這是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屬於信仰的佛陀觀。那麼人間的佛陀呢?
人間佛陀,是歷史上所記錄的這位每天要托缽的佛陀。佛的弟子看他那麼辛苦,說:「佛陀呀!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將他的舍衛國給孤獨園拿來供養佛,又建了那麼莊嚴的精舍,天天供養。如今您年紀大了,不要再那麼辛苦去托鉢,就留在這裡繼續接受我們供養吧!」佛陀並沒有聽他的話,住在那裡接受供養。雖然年紀快八十歲了,仍繼續托鉢,被日曬、雨淋。
在佛陀的僧團裡,曾經有位比丘眼睛瞎了,沒有人替他縫補衣服,就大聲喊道:我的衣服破了需要縫補,誰要修福呀?誰能夠來替我穿針線啊?佛陀聽到了,走過來說:我替你穿針線。他一聽嚇一跳,這不是佛陀的聲音嗎?
佛陀已經福德圓滿,解脫究竟了,卻仍然這麼平易近人、這麼親切;甚至曾向年輕的比丘道歉,說:「這個事情是我疏忽了。」這麼尊貴偉大的一位聖者,卻表現得這麼平凡、平易。
也曾經有比丘生病,躺在精舍裡走不動,吃、拉、睡都在那裡,而這個精舍的其他人全出門去了,剩下他一個人。這時正好佛陀來到,生病的比丘已病得走不出來啦,佛陀聽到呻吟的聲音,進去一看,是一位老比丘生病了。於是佛陀與阿難尊者兩人把病人抬到井邊去沖洗身體、又清洗病人的房間。佛陀問病人:為什麼你的處境遭遇這麼悲慘?他說:因為過去有人生病,我從來不管也不理,現在輪到我生病,就遭到這種境遇。律藏裡面類似這種故事很多。我講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要說明人間的佛陀都是從那份很平易、很平凡的實踐行為中顯現出他的偉大。
如果佛教徒齊聚一堂,討論如何讚歎佛陀的偉大,我們會怎麼讚歎呢?一般人一定把佛陀的神通境界、不可思議事搬出來,用那一些神通化、神化的奇妙境界來襯托佛陀的偉大。但是真正有智慧者、有覺悟者、於法有正知正見者,他會從佛陀的行為和佛的平凡生活事例,去看出佛陀的偉大,體會出佛的超越、心胸、慈悲,以及不平凡的最高智慧。所以說,「佛在人間」,首先要扣緊人間佛陀歷史的真實面貌,從這個面貌去體會出佛陀的解脫境界以及佛陀的最高智慧。比如說:有一次,比丘們出去托缽,印度夏天非常熱,大家走在路上熱得不得了,比丘們都走得很累,汗流浹背,證阿羅漢果的年輕比丘就說:上座呀,好熱、好累哦!上座比丘說:是很累,那等一等給你們清涼一下!怎麼清涼呢?上座比丘就變現神通,不到一刻鐘,就下起一陣雨來,讓大家很爽快的走回衹園精舍。可是一回到精舍,佛陀知道這件事情,就將變現神通的比丘叫出來,告誡他不可以這樣,並且處罰他。這類的故事很多,顯示早期佛教的阿羅漢尊者及佛陀本人,都不是以一種神秘、神通的境界來顯示他們的超越、他們的偉大。
在阿含經理面還特別提到:「諸佛皆出人間,非由天上而得也。」這兩句話有什麼意義呢?這跟後來的大乘佛教有關係,因為後來大乘佛的佛陀觀認為,人間佛陀是應身佛;佛的真身,叫做報身、或叫法身。報身佛或法身佛不是在人間成佛的,他們是天上成佛的。那麼,天上是那一個天?從欲界天、色界天,到無色界天,最美妙、最莊嚴、最殊勝的就是無色界天的四禪天──「摩醯首羅天」,所以密教認為,在「摩醯首羅天」成佛的才是真佛,人間這一個是假佛,是應化身的應化佛。
這種觀念是一個很大的演變,佛有應身、報身、法身,這是今天佛教徒早就知道的一個觀念。但據我的研究,早期佛教沒有提出三身的觀念,阿含經裡面只提到兩種觀念──生身跟法身。到了大乘佛教才有應身、報身、法身的觀念。就法身的觀念來說,顯教認為法身是以一切法的法性為身,法身是無相的,不能說法。可是在密教裡就不一樣,密教把法身人格化、形象化,法身成為「大毘盧遮那如來」,簡稱「大日如來」,大藏經第十八冊,密教的第一冊,裡面第一部經就是「大毘盧遮那如來成佛神變加持經」,由唐朝善無異和一行禪師共同翻譯,內容是說:法身是一個人格形象,能說法。所以佛在人間這個主題,主要是要喚醒我們佛教徒回歸原始佛教,認識歷史上這一位佛陀的面目,以及他的精神、他的特色。整本書當然沒有很多文章在討論這些,但是我們應該有這些觀點。(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