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時光

唯識學簡介 ◎ 如源法師

唯識學
■ 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哲學系和學派之一,中觀與唯識其他同義詞 :
唯心 (cittamātra)
瑜伽行派 (yogācāra)
唯識 (vijñaptimātra)
唯識學說 (vijñānavāda)

課程大綱
1、認識的根源 — 阿賴耶(ālavijñāna)
2、觀念論 (idealism)
3、認識的現象 — 三自性
4、轉依 — 修行的理論
5、唯識觀行 — 修行的方法

一、認識的根源

1. 唯識學說兩大重點 :
‧認識的根源:阿賴耶 ( 所依理 )
‧一切種子識
‧八識

◆認識的現象 : 三自性 ( 能依事 )
‧遍計所執 (parikalpita)
‧依他起 (paratantra)
‧圓成實 (pariniṣpanna)

2. 阿賴耶緣起
◆重新解說緣起
‧系統解說輪迴的流轉和涅槃的還滅,及成佛之所依
‧一切法依緣起而生滅即依阿賴耶而
有生滅

3. 阿含經 — 緣起的流轉與還滅

4.1 理 ( 本體 ) 和事 ( 現像 )理 :
‧一切現像 ( 特指生命 ) 背後的法則
‧緣起法
‧生死流轉和還滅的法則事 ( 現像 )
‧依法則而現起的現像
‧緣生法
‧生死流轉和還滅的現像

4.2 理體:緣起和阿賴耶識
‧依阿賴耶識解釋緣起
‧阿賴耶識 (Ālayavijñāna): 藏識
‧阿賴耶 (ālaya): 儲藏,倉庫 ;識 vijñāna
‧一切現像生起的本源
‧一切種子識
‧第八識
‧生死輪迴的所依
‧生死輪迴和解脫涅槃的轉換關鍵

種子 Bīja
能生的功能性:能從潛在位轉換成各種現像的功能性。此種轉換稱為「現行」。
種子六義:
1. 剎那滅→無常性
2. 俱有:種生現,因果同時俱存
3. 恆隨轉:業種不失
4. 性質決定:三性決定
5. 待眾緣:要各種因緣和合
6. 唯能引生自果

二、觀念論
1. 認識論
‧如何認識到外境

2. 佛教的觀念論
唯認識觀念 Vijñaptimātra
‧唯是認識過程 :
‧認識 (vijñapti) : 顯現出來而被認知
‧被認知的外界和能了解的內心全由內心顯現,這深層的心稱為「一
切所知依」( 阿賴耶識 ) :

三、認識的現象--- 三自性
1. 三性
•依他起性 Paratantra:
依各種因緣( 四種緣) 以阿賴耶為親因緣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
流轉: 惑、業、苦
•圓成實性 Pariniṣpanna:
還滅:滅、道
2.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āva
•他: 因緣
•依各種因緣而生起= 緣起 pratītyasamutpāda
•四緣
親因緣: 阿賴耶識: 本轉互依, 種現生薰
等無間緣: 前念無間滅意
所緣緣:「所緣」為緣
增上緣: 所依根和其他
•三自性的中心
3. 遍計所執性 Parikalpitasvabhāva:
‧普遍的錯誤執著
‧在依他起上,我們錯誤的認知並執著所見的內在之我和外在的世界是獨立而真實的存在。
‧例如:

4. 圓成實 Pariniṣpanna:
‧勝義諦
‧從依他起上遣除遍計所執,即能見事物的本相 ( 一切法緣起 )

四、轉依 : 修行的理論
轉一切所知依轉識成智
‧轉阿賴耶識→大圓鏡智 (ādaśajñāna) 或無垢識 (amalavijñāna)
‧染末那識→平等性智 (samatajñāna)
‧第六識→妙觀察智 (pratyavekṣanājñna)
‧前五識→成所作智 (kṛtyānusthānajñāna)

1. 過程 : 從染到淨

2.「空」的詮釋
他空法 = 去有顯空
三性
遍計所執性→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性→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性
‧由三無性故知 : 一切法無自性
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 ?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遍計所執相
‧假名安立 : 為妄相而無體,如 mirage
‧自相相安 : 有體之物,如五蘊
‧遍計所執相是在緣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執的妄相,所以是有妄相而無體
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相。何以故 ?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
‧諸法依他相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 諸法依因緣而有。
‧非自然有 : 不是無因而自己生起
‧一切事物皆依因帶緣而現起,非自生,所以是「生無自性」。

勝義無自性性 -1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2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諦故
‧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五、修行方法
‧依識有所得 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 識無所得生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結論 : 一切法空無所得

總說

唯識學派將上述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資糧位 : 知見上的深信理解和六度四攝
‧加行位 : 依定起觀,漸能伏除取所取
‧見道位 : 悟入唯識實性,斷根本煩惱
‧修習位 : 菩薩十地的次第修行
‧究竟位 : 成佛

1. 資糧位

‧發大菩提心、具大悲心,同時修空性見
‧具體行持者即是六度四攝
‧攝集福智二資糧所以通稱為「資糧道」
‧一切的行持皆順於對治煩惱而達解脫,所以又稱為「順解脫分」
‧修四力 :
*因力 : 聽經聞法為主因
*善友力:親近善知識
*作意力:對佛法有深度的解悟
*資糧力:又稱為任持力,即是六度四攝的實踐

慧學的進程

• 慧學的修學進程:
* 聞、思所成二慧
* 就內容而言就是一切唯識、能所二取皆空。
• 聞所成慧:
* 即所謂的正見養成,是指成就「唯識無義」思維模式
* 聞慧的目的在於養成「作意力」
• 思所成慧:
* 就是成就唯識相應的行為模式
* 由唯識正見所引導的六度萬行,在六度的實踐中逐步與唯識相應。
* 思慧的重點在於培養「任持力」

2. 加行位—修所成慧

• 加行位的修持重點即「依定起觀」,亦或稱為「止觀雙修」。
•在此位的行者必須具備定慧兩種能力
- 未到地定的能力(四禪最好)
- 慧學力上必是思所成慧成就
• 「加行」的意思是加強火力,集中訓練之意。在此位中,依定起觀,加強火力,以期能斷除煩惱。
• 此位的觀行可分為煖、頂、忍、世第一等四個階段,稱為四加行。
1)煖
• 理論: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
• 先修止到未到地定。
• 觀境:四尋思,四事不可得
(1)名:事物的名稱
(2)義:事物的內容
(3)自性:事物的特性
(4)差別:與他法的差別
• 明得三摩地:智慧初行
2)頂
• 觀境更深,唯識無境之理永不再退。
• 明增三摩地:智慧增長
3}忍
• 唯識無境的決定智生起,四如實遍智
• 入真義一分三摩地
• 三位:
下忍位:所取境空
中忍位:能取心空
上忍位:二取空,但還有空相在
4)世第一:
• 上忍位無間入世第一法除去空相,入見道
• 無間三摩地
• 四加行又稱現觀邊